您的位置:首页 >汽车文化 > 正文

投资电动车充电桩赚钱吗「新能源汽车是纯电动吗」

2023-08-14 21:16:08

出品 | 搜狐汽车.汽车咖啡馆

作者 | 马倩

“为什么新能源的风口没吹起充电桩?”王鑫很懊恼,都说充电桩是个价值万亿的赛道,但他却赔了近百万。

去年年初,王鑫花40万在广州入股了一家充电桩公司,后者声称王鑫只需注资,充电桩的建设、场地运营等均由公司负责,投资人坐等分红。王鑫先投了一笔钱试水,前三个月每月都能分红四五万。眼看投资回报率这么高,王鑫又追加多笔资金,共计投了近100万。

好景不长。2021年下半年,分红逐月减少,从5万降至几千元。直到年底,王鑫再也联系不上充电桩对接人,他才意识到被骗了——那家公司卷款而逃,自己投资的距离广州市中心20多公里的七根充电桩已经闲置,没人来充电,也根本赚不到钱——俗称,“僵尸桩”。

根据中国充电联盟的数据,2021年,我国每月平均新增电动汽车公共类充电桩2.8万根,但每根充电桩的平均利用率仅为3%-5%。也就是说,一根充电桩平均一天的工作时间,不足1小时。

“即便那家公司没跑路,我投资的这7根充电桩也很难持续盈利。”王鑫说,他赔的还不是最多的。他认识的人当中,小到几万,大到几百万,都“上过当”。但网络上关于投资充电桩的“神话”依然在上演。

投资神话?

国家能源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,2022年上半年,全国新增130万台充电桩,是去年同期的3.8倍。国元证券分析称,按照车桩比1∶1的规划计算,未来十年我国充电桩市场总投资额近万亿元,预计2020年至2025年累计市场空间超千亿元。

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,充电桩似乎是一门风口上的好生意,但能被吹上天的并不多。

最近半年,张红在社交媒体频繁刷到类似“投资充电桩,躺平月入十万;新能源时代,普通人的睡后收入”等内容。在这些大肆宣传投资充电桩致富的内容背后,有一家叫做小豹充充的充电桩公司。

据小豹充充的客服高斌介绍,充电站属于市政公共设施,不是谁都有资格获批。小豹充充负责选址、建设充电桩,之后再将单桩售出。目前个人有两种投资方式:花28.5万购买一根完整的充电桩和其配套,拥有其永久所有权和场地车位、运维服务的十年使用权;或者选择认购十分之一根充电桩,只用花2.85万,和其他的九位投资人共享一根充电桩在未来十年的收益。

“每根充电桩还能拿到5-8万元左右的政府补贴。”高斌表示,政府补贴每个区域规则都不同,但一般在半年到14个月内,都可拿到政府补贴。

充电桩生意很简单,除了政府补贴,日常主要靠服务费赚钱,目前市场上每度电平均的服务费是0.5-0.6元。在小豹充充的计算模型下,一台120KW的充电桩,每天充电4小时,每度电0.5元服务费,一根充电桩每月可收益7200元。

似乎,这是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?

资金壁垒

“这份合同最大的风险在于这家公司的发展模式是否健康。”某充电桩制造商周萍看了小豹充充的签约合同后表示,“风险很大。”他说,各地政府针对充电桩建设的补贴政策标准逐年提高,这会导致很多小公司被淘汰。加之充电桩的技术不断升级,产品很容易被淘汰。“现在很多的‘僵尸桩’,大多都是用的几年前过时的技术,拆除的费用甚至比当初建设的还高,自然也就没人运营了。”

更关键的是,充电桩的技术壁垒并不高。上游的设备制造商同质化程度高,元器件基本都是标准化生产,毛利率较低。中游的充电桩运营服务商主要负责整合制造及场地运营。唯一的门槛是前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。

重资产运营,这是迈入充电桩行业的最大壁垒,也是最大风险。

“现在一些公司有建设充电站的资质,也有合规的充电站资源。从明面上找不出毛病,有资质也有条件。但这毕竟是一个重资产的生意,打着招募资金的名义投资,前期进去的(个人投资者)确实能赚到钱,后期进去的基本都被割韭菜了。”周萍认为,和早期买房一样,现在投资充电桩最看重的也是位置。

“是否临靠道路边、出入口方便,可租用车位是否在20个以上,场地使用年限有多久,周边是否已经有成熟的充电站布局......”这些都是判断一处充电桩是否值得投资的关键因素。

周萍介绍,目前建设一个10个充电桩的标准场站,加上场地租金、变压箱、电缆、配套设施等,前期大概需要投入资金130万左右。“两年内能回本的已经算是优质投资了,3-4年回本属于正常周期。”

周萍所说的回本,包括政府补贴。“补贴分为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。每个城市的补贴资金是有限的。蛋糕就这么大,能拿到多少,还得自己评估。”

事实上,国内充电桩运营商龙头特来电成立了8年,依旧亏损。2022年上半年,特来电营收 15.81 亿元,比去年同期增长44%。其充电桩利用率接近 8 %,上半年亏损了1.1亿。

根据光大证劵研究测算,要达到典型的60KW直流桩和7KW交流桩的盈亏平衡点,充电桩利用率分别需达到8.29%和8.12%。

成立前五年,特来电持续投入资本超过50亿元。特来电董事长于德翔曾表态,特来电投了这么多年,前期亏了8个亿。“别人想干这个事,上来要先亏5个亿,否则休想做成。”

周萍介绍,除了特来电等早先入局的头部企业,近两年还有很多充电桩相关的新公司成立,其背后有地方政府关系,这些公司可以通过银行融资。还有一些公司属于平台性质,建站前已经找好了下家,充电站建好之后直接卖给当地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或石油公司。

总之,都是“有资金壁垒的公司”。

价格战

“打开地图搜一搜,10个充电站黄了5个,你还觉得这是赚钱的生意吗?”在东莞开网约车的李钧用“庞氏骗局”来形容一些充电桩公司的融资行为。

李钧开的是纯电动车,他基本只选择与网约车平台合作的充电站。“便宜呀,这些网约车平台也有自营的充电站,给平台上的司机有折扣,有时候每度电能便宜5毛钱。我有好几个充电APP,先在上面比价,哪个便宜去哪个。”

2021年,特来电充电量同比增长55.6%,充电业务营收同比增长51.9%。同期,另一家充电桩板块A股上市公司万马股份充电量同比增长43.9%,充电业务营收同比增长41.6%。

营收增速小于充电量增长幅度——充电服务费单价在下降。就像共享单车前期的普及一样,目前,公共充电桩的经营也没摆脱跑马圈地的价格战。

虽然近年新能源汽车增速亮眼,但家用汽车一般都配有自有充电桩,使用公共充电桩的大多是B端用户,这类车主十分在意性价比。

2020年之后,由于我国取消了对充电桩收费的政府指导价管理,服务费逐渐由市场竞争形成。随着入局者越来越多,价格战也越打越烈。

曾有媒体报道,山东、山西等省份推出过“1分钱充电”的大额补贴。多个平台推出直降、免服务费、秒杀大额优惠券等促销活动,甚至会出现同一个充电停车位,在不同平台上价格也不一样。

“电动汽车的数量再多,公共充电桩也不可能无限制建设下去,提高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是关键。”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全澍曾表示,电网的负荷是有限的,公共充电桩建设要有针对性、有布局、有规划,切忌盲目建设,只求数量。

据了解,国内充电桩市场形成四大阵营,一是国家电网、南方电网等国资背景企业;二是特来电、星星充电等民营企业;三是比亚迪、广汽、上汽等车企;四是快电、小桔充电等互联网平台型企业。

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,截至2022年6月底,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为392万台,较2021年底增长50%,车桩比也由3.0降至2.55。与此同时,头部效应逐渐显现。

截至2022年5月,全国充电桩企业所运营公共充电桩数量的前三名分别为星星充电、特来电和国家电网,分别运营公共充电桩27.8万台、27.7万台和19.6万台。

价格战的背后,是资本的入局。这意味着,充电桩这门生意,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壁垒,还需要后期的精细化运营。

此前曾被业内被吐槽为“三个桩就能成为运营商”时代终将过时。

在社交平台频繁刷到投资充电桩暴富的张红,在了解之后不打算投资了。她意识到,“如果一家公司能把资质、设备、场地、运营都做好,只差资金就能赚钱,这种好事还能轮得到我?”

(应受访者要求,王鑫、周萍为化名。)

警惕新能源炫富:投资电动车充电桩,躺平月入十万?